7月11日至16日,暨南大学港澳青年骨干北京研修班、华侨大学优秀港澳台侨学生骨干文化研修班、广州中医药大学“共融手拉手”民主党派专家与港澳台学生骨干结对研学营在中华文化学院(中央社会主义学院)同期举行。6天中,122位港澳台侨学生听取多场精彩讲座,去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、走进博物馆、高新技术企业,收获满满。
以案例为切口 打造生动的课堂
6500万年前的大碰撞,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地理格局、进而形塑了最初的农耕文明?热播剧《长安的荔枝》里怎样体现了“车同轨”的重要性?……文化研修班开班首日,中华文化学院李勇刚副教授以地理的视角切入,为学生们讲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脉络,以及这一文明何以炼就中华民族精神。
从课堂到现场,从学者的精彩讲解到沉浸式体验……这场文化之行还在继续。当天下午,学生们游览北京中轴线,晚上在北京京剧院演员康静带来的京剧鉴赏课上感受国粹魅力。
丰富的课程设计让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生叶蔼欣感触颇深,“何为中国?中国是藏在细节里的文化根脉。李老师讲青藏高原,让我明白原来文明的融合就藏在地形与时光里。在故宫感受到的历史厚度,听京剧赏‘二黄唱腔’的婉转曲调……这些体验让我懂了中国是由无数文化积累沉淀的共同体。”
知政明理,学史励行。文化研修班安排了多堂高质量的党史国情课程。“有网友把中国共产党比喻成创业团队,这个创意其实最早来自毛泽东,1948年毛泽东给李达写信,邀请他赴北平参与协商建国,称‘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,现公司生意兴隆,望速前来参与经营’……”中华文化学院杜玉芳教授的党史课幽默风趣,引人入胜;“中国古人讲究辨方位,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,首先要明辨历史方位……”中央党校杨秋宝教授为了让学员理解中国式现代化,跨越东西,纵横古今,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脉络和丰富实践;从大禹治水到万里长城,从南侨机工到两弹一星,中华文化学院冯海波副教授用大量故事阐述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。
现场教学 从书本走向实践
文化研修中,专题讲座与现场教学相得益彰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,看着李大钊同志就义时的绞刑架,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生黎志力耕领悟到课程中提到的“中国共产党的‘信念感’”之所在;晨曦中,在天安门广场看国旗徐徐升起,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澳门学生徐嘉宜激动地说:“当第一缕晨光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、国歌响彻云霄的那一刻,我的内心无比震撼!这份庄严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与责任,终生难忘!”同样来自香港的华侨大学学生梁依汶也感叹道:“当国歌奏响,看着五星红旗迎着晨曦升起,周围人群自发的肃穆与轻声跟唱,让我这个第一次现场观礼的人眼眶发热。原来‘爱国’不是抽象的词汇,而是此刻心中涌动的滚烫情感。”
在参观高新技术企业后,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生谭喜文不禁赞叹:“聪明的车、智慧的路、实时的云、可靠的网、精确的图,中国制造真系猴赛雷(好厉害)啊!”华侨大学的香港生郭默妍则对无人机送外卖、配送灾后物资印象颇深:“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。”
学习期间,广州中医药大学民主党派、侨联专家与学生分组结对,开展了两场“以带促学”的义诊活动。参与义诊的侨联专家陈秀华表示,活动让师生们增进了感情,大家在研修中收获颇丰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香港生黎泉钦表示,“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与中医药学文化的共通性,在义诊教学里,我们每一次学医、行医的实践都成为一场场沉浸式的体验,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、践行者。”
六天的研学之旅,以“分组结对”促交流,以“三维课程”强信念,以“定制服务”践所学。活动不仅深化了港澳台学子对中华文化、国家发展及专业实践的认知与认同,更以中医药为独特纽带,搭建起深厚的情感桥梁。暨南大学的香港生刘伊霖感叹道:“触摸着红墙碧瓦,观赏着雕龙玉器,体验着最新科技,这场研学打破了我对“学习”的固有认知——原来历史可以触摸,文化可以感知,精神可以共鸣。”在结业仪式上,来自华侨大学的香港生黄卓妍道出了学员们共同的心声:“作为港澳台侨学子,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。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域,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,但我们都怀揣同一个复兴梦想,以中华文化为根基,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,携手共进,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崭新篇章!”
以下为三个班次学员分别制作的小视频:
(暨南大学港澳青年骨干研修班视频)
(华侨大学优秀港澳台侨学生骨干文化研修班视频)
(广州中医药大学“共融手拉手”民主党派专家与港澳台学生骨干结对研学营视频)
供稿|宋珂欣(《中国新闻》报)